我的腳趾頭冰冷、蒼白、傷口好不了,是不是有「腳中風」呢?

2022/03/25講糖編輯部 / 陳永年醫師
「王先生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還有腳麻、腳痛問題,某天因雙腳疼痛、走不到十公尺就需要休息,而且左腳還有傷口超過一個禮拜都好不了,便趕緊到醫院求診。」(延伸閱讀:破解迷思!腳底冷吱吱,不是因為天氣冷其實是您的血管正在阻塞)
醫師在幫王先生檢查時,發現他的雙腳有周邊動脈疾病(簡稱PAD),血管都塞住了,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腳中風呢?(延伸閱讀:多注意大血管病變警訊,避免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肌梗塞同時找上您)

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什麼呢?

糖友由於比較容易有血管病變的問題,萬一發生周邊動脈疾病,當血管阻塞、下肢缺血的時間一久,可能會導致傷口無法癒合、截肢等風險
因此建議平時在家裡要多多觀察足部的健康狀況,時常檢查雙腳的溫度、膚色、血管的脈搏等等,如果發現異狀並且出現腳麻、腳痛、腳冷等症狀就要及時就醫檢查。
  1. 看看足部的膚色、溫度、腳毛,有沒有異常?
  2. 每天晚上洗完澡後,可以花一分鐘觀察一下足部的狀況:
    • 溫度有沒有溫暖?如果冰冷為異常
    • 膚色是紅潤還是蒼白?如果蒼白為異常
    • 腳毛稀疏還是旺盛?如果旺盛代表足部血流穩定足以供給養分,但如果腳毛變得稀疏則可能有血管阻塞
    我有周邊動脈疾病嗎?建議時常觀察足部健康狀況,檢查雙腳的溫度、膚色、血管的脈搏等
  3. 檢查腳上有沒有大拇指外翻、雞眼等問題
  4. 如果腳上有異常的結構,或是有黴菌感染造成的灰指甲,可能會引起小傷口或影響癒合,增加腳中風發生時導致截肢或是壞死的機率
    因此平時也可以常常檢查足部是否有以下比較不正常的結構,例如:
    • 大拇指外翻
    • 錘狀或爪狀腳趾
    • 「夏柯足」畸形(足弓下塌)
    • 雞眼或硬繭
    以上這些都是足部壓力增加的地方,比較容易引起糖尿病足,需多加注意並且尋求醫療人員協助處理治療。(延伸閱讀:足部有傷口,怎麼照護才安全?)
糖尿病人腳上有異常的結構,會增加腳中風的機率嗎?
  1. 手指摸摸看,足部的脈搏明不明顯?
  2. 晚上洗完澡,在進行足部的保養時,可以花三分鐘摸摸腳部的脈搏,感受看看血管的跳動明不明顯。(延伸閱讀:足部該怎麼保養?)
    腳部血流供應的血管主要有三條,分別為足背動脈、脛後動脈以及外側跗骨動脈,通常腳部動脈的脈搏,會比手腕的脈搏明顯。
    因此可以摸摸看足部的動脈,並和手腕的橈動脈脈搏作比較。如果和橈動脈比起來,足部動脈的搏動比較不明顯,可能就有血管阻塞問題。 

糖尿病人有周邊動脈疾病嗎?摸摸看脈搏
懷疑自己有腳中風,可以到醫院做什麼檢查?

在日常的觀察中,如果查覺到足部似乎有出現血管阻塞的徵兆,建議進一步到醫療院所尋求更專業的儀器檢查,幫助確認是否有周邊動脈疾病。
  1. 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 ABI)測量
  2. 踝肱指數(檢稱ABI)為非侵入性的檢查,不用禁食或是其他特殊準備,檢查過程只需要約十五分鐘就可完成,不僅方便而且測量時就像量血壓一樣不會有疼痛的感覺。
    透過踝肱指數檢查,分別測量下肢(雙腳足踝上端)和上肢(雙手手肘上端)的血壓,檢查出來的結果,可以幫助判斷是不是有周邊動脈疾病。
    正常情況的下肢踝部血壓,會比上肢的肱血壓來得高。如果下肢的血壓比手臂的血壓低就表示可能有周邊動脈疾病
    「踝肱指數」的診斷標準︰
    • ABI指數1.00-1.40:正常
    • ABI指數0.91-0.99: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
    • AB指數 ≦ 0.9:異常,可診斷為周邊動脈疾病
    糖尿病人周邊動脈疾病的踝肱指數(ABI)檢查
  3. 脈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檢查
  4. 測量脈波傳導速度(簡稱PWV)可以幫助檢查血管硬化程度,健康有彈性的血管,血流速度會較平緩,硬化的血管,血液流速會加快。
    因此PWV檢查正常值應小於每秒1400公分,檢查數字越高,代表血管硬化程度越高,罹患PAD的風險也會增加。
    一般醫院檢查ABI時,會同時測量PWV,目前臨床上以測量手臂至腳踝間的脈波傳導速度較簡便,醫院的報告通常也會有PWV數據,可以作為參考。
    ABI、PWV等檢查建議糖尿病初診斷時即可檢查,若數值正常,二到三年再作追蹤檢查,如果結果異常,可能需要每年再檢查,看是否有惡化需要進一步治療。

如果我有周邊動脈疾病,該怎麼辦?

周邊動脈疾病症狀輕微,走路不會疼痛,可採保守型療法以藥物控制為主,患者本身也要減肥、戒菸、適度運動,並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建議控制範圍:
  • 糖化血色素<7.0%
  • 血壓<140/90毫米汞柱
  • 低密度膽固醇<100mg/dL
若有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路會腳痛,休息可以緩解,但繼續走又會痛),需要使用藥物治療,當疼痛症狀嚴重時,可能得進行下肢動脈血管成形手術。足部有傷口也要積極處理,例如清創、植皮,嚴重者可能需要截肢。
提醒您,當走路容易腳麻、痠、累、疼痛,足部傷口超過一個禮拜仍未痊癒,建議及早就診檢查,以減少糖尿病足、甚至截肢失能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Ibrahim A. IDF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 on the Diabetic Foot: A guid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7; 127: 285-287.
  2.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台灣糖尿病足照護指引: 2017: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17.
  3. Diabetes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DARO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betes care- 2018. J Formos Med Assoc 2020; 119: 577-586.
  4. Lipsky BA, Senneville E, Abbas ZG, et al.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oot infection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IWGDF 2019 update).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0; 36 Suppl 1: e3280.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 Draznin B, et al. 12. Retinopathy, Neuropathy, and Foot Care: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2022; 45: S185-S194.



推薦文章
糖尿病人小心這幾大症狀是周邊動脈疾病!
2022/03/11講糖編輯部
「48歲的糖友蔡先生,去年因為心肌梗塞心臟放了兩支支架,今年回診時,他告訴醫生最近老是覺得腳麻、腳痛!這是為什麼呢?」
醫師懷疑蔡先生可能有周邊動脈疾病的問題,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最嚴重可能會截肢!這讓他很驚訝,自己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全身的血管都塞住了呢?這不是上了年紀才要擔心的嗎?(延伸閱讀:腦中風、心肌梗塞,原來是動脈硬化造成的!來看看您有沒有出現這些警訊)

誰比較容易罹患周邊動脈疾病呢?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的動脈血管內壁都有可能會因脂肪沈積而失去彈性,甚至有內膜增生的情形,造成動脈管徑慢慢變得狹窄,如果加上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纏身,更增加了動脈血管阻塞的風險
再加上下肢血管離心臟較遠,因此路徑也較長,對於年長者、糖尿病罹病時間越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來說,出現周邊動脈疾病的可能性相對也會增加。
但這並不代表周邊動脈疾病不會發生在年輕糖尿病病人身上!研究發現,40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若合併有糖尿病史超過10年、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控制不穩定及抽菸等危險因子,得到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約為20%;50歲以上則增加到29%,所以年輕糖尿病病人也不要掉以輕心。(延伸閱讀:心臟衰竭與糖友的距離) 

為什麼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常常同時找上糖尿病病人?

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與心肌梗塞同樣都是糖尿病併發症中的「大血管病變」,當糖尿病病人出現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時,當心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機會也會跟著增加!(延伸閱讀:認識糖尿病-併發症常見問題)
尤其糖尿病疾病本身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研究指出當周邊血管出現阻塞,5年內會有20%的機率引發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和猝死)。
所以當糖尿病病人已有周邊動脈疾病問題,就要更注意其他大血管病變的警訊,當身體出現胸痛、手臂、下巴、或上腹部疼痛或不適,同時可能伴隨呼吸困難、大量出汗、噁心和暈厥等,就要注意是否遇到「急性心肌梗塞」。(延伸閱讀:糖友 當心喘腫累是心臟衰竭喔)
若出現某側肢體突然無力癱瘓,也是要小心是否遇到腦中風,無論是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都是會危及到生命,皆須儘速就醫喔! 

提醒您,面對周邊動脈疾病與其他大血管合併症時,記得心存謹慎而不恐懼,大血管的併發症是可以預防的,平時請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肪,養成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型態,就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了!(延伸閱讀:油脂過高,飲食該如何吃出好血脂?)
參考文獻:
  1. Thiruvoipati T. et al., (2015)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World J Diabetes, 6(7), 961-969. https://doi.org/10.4239/wjd.v6.i7.961
  2.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20)。2020糖尿病衛教學會核心教材。臺北市: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3. Linda Harris (2021).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Up To Date. Retrieved Oct 21, 2021.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epidemiology-risk-factors-and-natural-history-of-lower-extremity-peripheral-artery-disease?
  4. David G. et al., (2021)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Up To Date. Retrieved Feb 02, 2021.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linical-features-and-diagnosis-of-lower-extremity-peripheral-artery-disease?
  5. Robert J. et al., (2020)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foot ulcers and diabetes (IWGDF 2019 update). Metab Res Rev., 36(S1):e3276.https://doi.org/10.1002/dmrr.3276
  6. 吳柏勲、詹世鴻、邱艷芬、陳幸眉(2021)。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前驅症狀之相關因素。護理雜誌,68(2),32-42。https://doi.org/ 10.6224/JN.202104_68(2).06
  7. Jeffrey S. (2021). Overview of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Up To Date. Retrieved Jan 20, 2021.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of-lower-extremity-peripheral-artery-disease?
  8. Michael Pignone, MD.(2021). Management of elev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Up To Date. Retrieved Nov 04, 2021.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management-of-elevated-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in-primary-prevention-of-cardiovascular-disease?
  9. Poredoš P. et. al., (2015) Med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t Angiol. Feb;34(1):75-93.